中医谈“四时养生”

网站当前位置: 参展企业 来源:江苏泗阳 孔静波

  【摘 要】自然生物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,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无疑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,从古至今的中医养生家们都十分注重四季养生。本论文从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中的养生角度出发,深入研究人类生命规律、以及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,以自我调节为主要目的,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理论对现代养生的价值。

  【关键词】中医养生;四时养生

  养生一词,原出春秋时期《管子》书中,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。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,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,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,遍布世界。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,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揉合了儒、道、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,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,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。

  一、养生的概念和意义

  养生概念: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,来完成“健康与长寿”。

  健康与长寿,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。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,盼望着长寿,希望“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。

  “天年”,就是天赋的年寿,即自然寿命。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,古代养生家、医家认为人可以生存在一百岁到一百二十岁之间,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。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,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,不乏其人。

 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,早在二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写道:“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人将失之耶?歧伯对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以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…故半百而衰也。”这里的“半百而衰”,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;而“尽终其天年”,就是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。这段论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,益寿延年的关键,是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。

  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?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,是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,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。由此说明,养生与保健,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。

  二、中医四时养生

 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,但重要的是——顺时养生。正如《内经灵枢·本神篇》里所说: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”。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“顺四时而适寒暑”,一年有四季,四季各有变化,人的身体也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,养身之道亦要因时而变。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,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。

  (一)春季养生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春三月,此为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”。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春天的三月,是草木发芽、枝叶舒展的季节。在这一季节里,天地一同焕发生机,万物因此欣欣向荣。人应当迟点睡早点起,多到庭院散步;散步时解开头发,穿宽松的衣服,伸展伸展肢体,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。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,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,而应该是帮助鼓励他们。这乃是顺应春气、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。违背这一法则,就会伤害肝气,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。之所以如此,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、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阳气缺少的缘故”。

  春天为四季之开端,春归大地,阳气升发,冰雪消融,蛰虫苏醒。自然界生机勃发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春季养生在精神、饮食、起居诸方面,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,万物始生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,着眼于一个“生”字。

  中医认为,春季重在养肝。饮食上多吃甘性食品,少食酸性食物。春天气温适中,湿度也适合睡眠,故有春困,且有“春眠不觉晓”之感,宜晚睡早起。春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,常言道“百草回生,百病易发”,此时,要做好防病工作。

  (二)夏季养生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”。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夏天的三个月,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。在这一季节里,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,万物开始开花结实。人应当晚睡早起,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,要使情绪平和不躁,使气色焕发光彩,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,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。这乃是顺应夏气、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。违背了这一法则,就会伤害心气,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。究其原因,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、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”。

  夏季烈日炎炎,雨水充沛,万物竞长,日新月异。阳极阴生,万物成实。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养护阳气,着眼于一个“长”字。

  中医认为,夏日重在养心,“清心寡欲”。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,切忌大悲大喜,以免以热助热,火上加油。心静人自可达到养心的目的。宜晚睡早起。在饮食上应以清淡爽口,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,西瓜、西红柿多食,可生津止渴。

  (三)秋季养生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”。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秋天的三个月,是万物果实饱满、已经成熟的季节。在这一季节里,天气清肃,其风劲急,草木凋零,大地明净。人应当早睡早起,跟鸡同时作息。使情志安定平静,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;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,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;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,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。这乃是顺应秋气、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。违背了这一法则,就会伤害肺气,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。究其原因,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、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”。

  秋季,气候由热转寒,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过渡。因此,秋季养生,凡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,着眼于一个“收”字。

  秋季气候处于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。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,故有“秋老虎”之说。气候寒热多变,容易伤风感冒,许多旧病也易复发,故被称为“多事之秋”。

  中医认为,秋季重在养肺。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,是人体真气之源,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。饮食应注意养肺。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甘蔗、梨、芝麻、藕、菠菜、猪肺等。宜早睡早起。

  (四)冬季养生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”。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冬天的三个月,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。在这一季节里,水面结冰,大地冻裂,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,要早睡晚起,一定需等到日出时再起床;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、就像鱼鸟深藏、就像人有自私之意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;还要远离严寒,靠近温暖,不要让肤腠泄露而使阳气大量丧失。这乃是顺应冬气、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。违背这一法则,就会伤害肾气,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。究其原因,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、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”。

  冬季,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。严寒凝野,朔风凛冽,阳气潜藏,阴气盛极,草木凋零,蛰虫伏藏,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,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,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,成形胜于化气。因此,冬季养生之道,应眼于一个“藏”字。

  中医认为,冬季重在补肾。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,是人体的“先天之本”。冬季是进补的好季节,要多吃温、热性质的食物,少食寒凉食物。冬季尽量早睡晚起,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,使意志安静;注意背部保暖,背部是“阳中之阳”,风寒等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。

  三、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

  《内经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里说: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。”《内经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里云:“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。”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,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,才能发育成长。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:“春应肝而养生,夏应心而养长,长夏应脾而养化,秋应肺而养收,冬应肾而养藏。”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,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,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。

  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,以“天人相应”和“形神合一”的整体观为出发点.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。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、平衡协调为基本原则。主张“正气为本”,提倡“预防为主”,故有的科学家从预防衰老的角度出发,提出防衰方法分为“初次预防”和“二次预防”两种,所谓初次预防就是中医的“未病先防”;所谓二次预防,即中医的“既病防变”。

  四、四时养生的探讨

  养生保健中,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为四时养生总原则,其语出自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。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”

  四时阴阳的变化,是万物生命的根本,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,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,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,就能与万物一样,在生、长、收、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。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,就会戕伐生命力,破坏真元之气。

  南朝陶弘景云:“体欲常劳,劳勿过极;食欲常少,少勿至饥。冬朝勿空心,夏夜勿饱食。早起不在鸡鸣前,晚起不在日出后”。

  综观四时之养生养长养收养藏,皆为阳气言也。春三月,阳气初生,因其尚小,当顺其势助其生(升)发,以为夏之用;夏三月,阳气浮长,其势已盛,当顺其势以泄之、长之;秋三月,阳气渐衰,表现为肃杀之气,当顺其势收之敛之,以为冬之藏;冬三月,阳气衰微,当顺其势沉之藏之,保养之,以为春之生发。此即四时阴阳连续动态的变化也,亦气机之升降浮沉也。

  结论:本论文从中医的经典之作《黄帝内经》中传统角度出发,来探讨“天人相应”和“形神合一”的整体观念。在自然界,一年四季具有春温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阴阳消长的特点。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变化。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调节自己的养生,春养肝,夏养心,秋养肺,冬养肾。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,自觉地、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,通过自养自疗,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
上一篇:中医经络调理与不同体质的应用研究 ——运用四维健康养生管理 推广物理保健方法
下一篇:中华自然疗法

客服热线(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)
400-0606-400
会议咨询:王老师  18010153923
展览咨询:高路   17508964222
黄   辰  13648611861 黄泓森  18417173417 电子邮箱:zs_kmice@163.com

主办单位: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 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 中国药膳研究会
承办单位: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国医堂馆服务分会(筹) 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培训工作委员会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大健康产业投资分会 北京藏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康泰会展管理中心有限公司